《学习时报》2024年9月6日第06版发表了bet体育365官网正规房超教授署名的《加快推进急需学科专业超常布局》文章。
原文如下: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近年来,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各国间的竞争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经济和军事领域,更体现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尤其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这一战略举措,从国家层面进行关键领域的超前规划和资源配置,以培养未来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产业升级和国家长远发展。
立足国家战略高度,推动急需学科专业的超常布局
“超常布局”是指国家在特定学科或专业领域中,针对国家战略需求进行的非传统、加速性的部署。通常涉及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学科建设、增强人才培养等方式,以此推动这些学科迅速发展,赶超国际水平。“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作为国家应对全球科技竞争白热化及创新人才匮乏挑战的关键战略,其核心在于精准布局与资源集中配置,突破国家在关键技术及高端人才方面的瓶颈,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国家安全奠定坚实基础。
首先,这一布局旨在加速培养国家急需领域的高端科技人才,具有“靶向性”。面对全球科技竞争加剧和科技封锁限制,我国在许多高技术领域面临“卡脖子”问题,核心原因在于人才和技术积累不足。通过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实现在重要的、具有“国家科技”特征的特定领域精准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人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技自立自强。
其次,对国家急需学科专业的超常布局服务于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需求,具有“及时性”。我国经济正在从传统制造业向高技术产业转型的关键窗口期,这高度依赖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和核心技术的突破。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技术、新材料、能源与环境等新兴领域,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在这一特定窗口期涌现,才能确保我国经济从高速度向高质量转型过程顺利进行。
最后,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是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引领性”。教育为一切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源头活水”,通过在急需学科专业领域实施超常布局,国家将推动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引导高校和科研机构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人才培养和科技攻关,为我国科技自立自强工作打好基础、开好头。
聚焦关键领域发展,应对急需学科专业超常布局的现实挑战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在国家急需学科专业的布局和人才培养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尽管近年来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学科设置、人才培养体系、资源分配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仍存在明显短板。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高校的创新能力,也与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存在脱节。
首先,学科设置往往滞后于国家战略需求。高校未能及时将国家急需的学科专业纳入培养计划,导致学科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存在差距。部分高校在设置新学科时缺乏前瞻性和创新性,仅仅是对现有学科的简单复制或微调,导致人才供需错位,无法及时满足产业和科技发展的迫切需求。
其次,人才培养体系存在学科壁垒与创新性不足。现行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仍然过于强调学科的纵向发展,跨学科的交叉融合和培养机制还不够健全。特别是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上,更多集中于基础知识传授,而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和前沿科技的开拓能力关注不足。这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国家急需学科专业对具有原创性、开拓性人才的需求。
再次,急需学科专业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不够。传统优势学科常获得更多资源,而急需学科专业虽承担科技创新重任,却常因资金匮乏而发展受限。这种不均衡不仅阻碍急需学科专业快速发展,还可能导致学科结构失衡。此外,政策支持也有所欠缺,部分政策过于偏重传统学科,且现有评估体系难以全面反映急需学科专业的价值。
最后,新兴学科专业的教师队伍建设不足。尤其是在前沿科技学科,教师队伍的建设速度远远跟不上学科发展的需求。具备国际视野、掌握前沿科技的高水平教师稀缺,影响了新兴学科的快速发展和学生的培养质量,急需通过更有力的措施引进和培养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的高水平教师。
强化协同创新机制,推动急需学科专业超常布局的持续深化
推进急需学科专业超常布局的持续深化,必须注重各方协同、整体联动与系统推进,统筹协调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的创新机制。国家急需学科专业的发展具有战略性与前瞻性,强化协同创新机制的核心在于整合多方资源,理顺各项举措间的关联性,补齐短板,提升整体效能。
一是优化学科设置,紧跟国家战略需求。政府与高校应共同开展定期战略前瞻工作,提前布局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的学科专业。高校应结合国家战略、全球科技进展及产业需求,定期调整学科结构。同时,应鼓励高校形成特定学科跨校培养机制,打造国家的一流学科建设能力。
二是改革人才培养体系,打破学科壁垒。鼓励高校改革课程设置,推动跨学科教学模式普及。建立灵活学分制度,允许学生跨院系、跨学校选修课程,培养复合型、跨学科人才。推动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增加实践性课程与项目,建立“问题导向型”课程体系,在国家急需领域开展技术研发与应用实践,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是调整资源分配,加大对急需学科专业的支持。设立专项拨款,加大科研经费支持,确保这些学科专业在实验设施与研究项目上拥有充足资源。建立科研配套基金,鼓励企业与社会资本共同投资,形成多元化资金支持体系,应对急需学科专业发展中的资金不足问题。政策上给予急需学科专业更大支持,优先安排人才引进、科研项目审批与成果转化,实施专项激励政策,鼓励师生深耕这些学科,培养更多高层次人才。
四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急需学科专业教学质量。设立“急需学科专业高端人才计划”,通过全球招募吸引高水平学者加入教师队伍。设立高水平教师培训项目,特别是针对新兴学科专业和前沿科技领域的教师开展定期培训与国际交流互访,以长训短训相结合的方式,提升急需学科专业教师水平,确保教师紧跟全球科技发展的步伐,提高教学质量与科研水平。
时代赋予了我们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了空前的挑战。纵观世界发展大势,未来将属于那些能够掌握先进科技、引领创新潮流的国家,更将青睐那些不畏艰难、勇于破局、持续探索的开拓者们。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是中国面向未来、谋划长远的关键举措。通过精准布局与协同创新,为国家经济转型、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的战略举措不仅展示了中国在科技自立自强上的坚定决心,更彰显了我国引领未来、开拓新局的魄力,必将对我国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产生深远影响。